•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闹迪展会

    晒展APP

    手机也能玩展会,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李白与高适,同为唐朝一代诗人,人生却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21 18:28:39   浏览次数:194  发布人:c1b4****  IP:106.39.18.***  评论:0
    导读

    李白与高适同为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出生在公元701年死于762年,高适出生在公元704年死于765年,两人的生卒年几乎相差无几,且经历的时代也几乎相同,特别是两个人都没有科举身份,但又有极强的功名心和政治抱负,喜谈王霸之略。然而,综观两人的一生,由于各自的见解和活动范围不同,安史之乱彼此人生歧路南北,竟变成了对立面,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高适颇得唐玄宗、肃宗、代宗的垂爱,为肃宗朝建立了功勋,晋爵封侯






    李白与高适同为唐代的著名诗人。

    李白出生在公元701年死于762年,高适出生在公元704年死于765年,两人的生卒年几乎相差无几,且经历的时代也几乎相同,特别是两个人都没有科举身份,但又有极强的功名心和政治抱负,喜谈王霸之略。

    然而,综观两人的一生,由于各自的见解和活动范围不同,安史之乱彼此人生歧路南北,竟变成了对立面,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高适颇得唐玄宗、肃宗、代宗的垂爱,为肃宗朝建立了功勋,晋爵封侯,而李白虽曾荣耀一时,但终被玄宗逐出朝廷,终身坎坷,最后因从永王“谋反”,成了肃宗朝的罪人。

    《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一代,高适作为一名诗人,同时更是在政治上唯一取得成功的人。

    李邕作为唐朝一位极负盛名的文学家,出身江夏李氏,博学多才,少年成名。起家校书郎,迁左拾遗,转户部郎中,调殿中侍御史,迁括州刺史,转北海太守,史称"李北海"、"李括州"。他不仅是一位敢于直言的谏臣,同时也是一位“重义爱士”的人。

    开元十四年,五十三岁的李邕在洛阳寻识十五岁杜甫,说明杜甫得到了李邕的垂爱。李白曾在开元八年在渝州拜见过李邕,然而不仅没有受到李邕的重爱,反而受到了轻视。李白一气之下写了一首诗《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李邕》一诗体现了李白为帝王“辅弼”的政治热情和抱负。李白是一位自我意识极强的人,常以管仲、晏婴、诸葛亮、张良、乐毅、谢安等历史人物自喻,把他们当作学习的楷模。诗中李白讲: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难道真是李邕不爱才吗?

    反观李邕对待高适,却完全是另一番情景。李邕与高适初交于天宝元年,六十八岁的李邑任灵昌太守,高适也已四十多岁,正处于“越在草野,才能无为”的时期。李邕与高适书信往来,互赠诗作,高适称李邕为“知音”。高适希望得到李邕的援手而获得高官。可见高适的为人处世高于李白。

    天宝三年秋天,因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于是,李白离京与杜甫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他们在这里遇到了高适 。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高适为李白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在敬仰之中颇有微词和规劝之意。

    哥舒翰,复姓哥舒,安西龟兹(今新疆库车)人,突骑施族。哥舒翰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帐下,深得赏识,石堡城之战,打败吐蕃,取得大捷,开疆拓土,屡建功勋,迁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保,进封凉国公,迁河西节度使,封为西平郡王。

    对石堡城之战,李白作《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

    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水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

    且须酣畅万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

    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

    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

    请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

    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

    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

    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

    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

    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其中写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其谴责和否定态度显然。而王维曾作《送高判官从军赴河西序》,对哥舒翰竭尽歌功颂德。高适身在哥舒翰的幕府,在其所有寄赠哥舒翰及其幕下的诗作中,也都称颂哥舒翰的功德,并称哥舒翰为“知己”。可见,对石堡城之战和哥舒翰人品的评价,李白与高适的看法褒贬不一,形成极大的反差。

    石堡城是唐与吐蕃交界的军事要地,属于唐朝的疆土,但吐蕃屡屡进行侵略和骚扰,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哥舒翰指挥的石堡城之战,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一举收回了被吐蕃侵占八年的石堡城,恢复了国土,为唐朝建立了巨大功勋。而李白在诗中否定哥舒翰的防戍之功,这不能说不是李白政治见识上的短板和偏激性。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至此由盛而衰。

    在这场战乱中,李白与高适都力主平叛、拯救大唐危亡,但在如何平叛救亡上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洛阳失守,唐玄宗命令皇太子李亨统兵东讨,以永王磷为山南节度使。此时的高适伴随兵马副元帅哥舒翰为守憧关。而李白却急忙派人去鲁中接子女南来,自己往宋城接妻子宗氏,以躲避战乱。

    哥舒翰潼关失守,高适逃亡长安。唐玄宗西逃,高适策马追赶用了十一天才在河池郡觐见到了玄宗,上奏《陈潼关败亡形势疏》,指出哥舒翰的身体不堪守战,监军不恤军务,后援军不相互救援是潼关失利的原因,并提出今后的治国方向。高适虽慷慨激昂,但又是很得体的,一针见血地主张被玄宗所接受,显示了在 关键时刻所具有的政治才干。玄宗对高适十分赞赏,升任他为侍御史、谏议大夫,赐排鱼袋。

    此时的李白,并未追随玄宗到四川,而是往来于当涂、漂阳、宣城等地之间,虽有报国之心,但情绪很不稳定,没有什么治乱良策,更不敢向玄宗献策。特别是对平息安史之乱严重缺乏信心,这大概是李白性格薄弱的一面。

    公元756年7月12日,至德元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

    李亨的灵武继位,多少有点夺权的性质,但在生死存亡之际,玄宗作为一个弃战逃跑的皇帝,人们对其失望至极,翘首期待一位敢于挑起抗战重任的新皇帝。李亨的即位意味着重振朝廷,抗击叛军,收复两京的开始新局面,具有号令全国、激动斗志的巨大作用。

    然而就在李亨即位后的第四天,为了反击肃宗,玄宗恼羞成怒之余,7月16日发布“诸王分镇”,诏告天下,以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永王李璘、长沙太守李舰为副元帅,共同勤王。“诸王分镇”是玄宗的一项重大失策。高适认为此事极为不妥,肃宗与永王李璘之间的矛盾会造成政局的不稳定。事后的发展也证实了高适的先见之明。高适以“父子争权不利于平叛”的主张由此获得肃宗的好感。

    与此相比,李白对“诸王分镇”远不如高适看得深远,贸然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永王李璘垄断了江淮租赋,招募勇士数万人,担任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及江陵郡大都督,掌管长江中游的军政大权,拒绝肃宗的命其来蜀的诏令,密谋占据金陵谋反。肃宗急忙召集高适商议,高适认为永王李璘必败。于是肃宗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消灭永王李璘在扬州。玄宗下诏降永王李璘为庶人,徙置房陵。

    至德二载正月,永王李璘率舟师东下。这时,李白正携夫人宗氏隐居庐山屏风叠。他可没有高适那样的政治阅历,看不出永王李璘阵营背后的政治险恶。于是在永王李璘三次派人至庐山征聘李白入幕府下,尽管对应征之事有些顾忌,虽然宗氏也多加以劝阻,但功名心极强的李白,在推脱两次后,说服宗氏,还是应征了,非但应征,他还在《赠韦秘书子春》诗中将韦子春比作张良,将自己比作商山四皓中的绮里季。就这样,李白便把自己放到肃宗朝廷与高适的对立面上去了。

    李白入幕府后,在永王李璘的楼船受到热情欢迎后,情绪又顿时高昂,即作《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一诗: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其中写道:“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表明自己跟随永王李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叛救国。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认识到“诸王分镇”的不合时宜,以及永王李璘的谋反割据之心。在这之后,李白又作《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在对永王李璘进行颂扬,给人以与永王李璘“割据之谋”的涉嫌之感。

    高适传缴平叛,永王李璘部下纷纷反戈,然而李白却没有离开永王李璘的幕府。是他未收到“传缴”还是收到了传缴”而并不醒悟?无论怎样,李白失去了自我救赎的转机。

    永王李璘溃败丹阳后,李白仓皇西逃,最终被陷于浔阳狱中。

    在狱中,李白曾希望得到高适的援手,但出于种种原因,又不便直接陈情求助,写《送张秀才从军》、《送张秀才竭高中承》诗二首。但是高适并没有理会李白,更没有向李白伸出援手。李白对于高适的不理会态度极为义愤,连续写下《万愤词投魏郎中》《君马黄》《箜篌谣》,感叹自己被陷而轻托朋友。李白所信奉是侠士精神,士为知己者死的做人准则,求援高适无果才真正明白张耳与陈余、萧育与朱博终于决绝的道理。

    秦末汉初之际,张耳和陈余是忘年之交,初期相互扶持,在反秦军队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受章邯攻赵事件的影响而决裂,最终两人刀兵相向,成为一个失败的生死之交的典型。

    汉朝萧育小时候和朱博为友,长安有句俗语说:“萧育、朱博结绶交好,王阳、贡公弹冠相知”。他们相互举荐以致显达。后来萧育和朱博有嫌隙,不克不及善终,后世以为交朋友是件难事。

    此时的高适,见证了哥舒翰的陨落,深知政坛的险恶,在救李白一事上沉默了。或许是避之不及,或许是无暇顾及,或许是高高挂起。

    高适的人生追求虽然包含着经世济民的愿望,然而与李白的人生理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由于长期穷困潦倒,有“以求丐取给”的生活经历,他对富贵的向往十分强烈。他曾经直截了当地说:“家贫羡尔有微禄”“吾子十年后,季子多黄金”“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他与李白初识时,李白刚由翰林院被赐金还山,加之其傲岸的秉性以及与李邕的不愉快关系,故不能够互引为知己。所以,对李白入狱作壁上观,不足为奇。

    后来,李白经崔涣和宋若思援救出狱后,加入了宋若思的幕府,但不久又被流放。

    这次流放的原因是因为写了《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为宋中丞自荐表》。在诗中李白提出以西晋“永嘉南迁”为例,劝说肃宗迁都金陵,这无异于要朝廷放弃两京和北方半壁河山,就当时局势而言,不存在“永嘉南迁”的危机,李白迁都金陵的主张极其的荒谬,触犯了肃宗。同时李白还将肃宗比作儒弱无能的汉惠帝,而把自己比作商山四皓,更是对肃宗是亵渎与侮辱,将李白流放夜郎。

    而高适在淮南节度使任作《贺安禄山死表》:“即当总统将士,凭恃威灵,驱未尽之犬羊,覆已亡之巢穴。”体现了主张消灭叛军、收复北方的必胜信心。相对比而言,李白是一种对彻底平叛信心不足的思想。

    高适出任彭州刺史,恰逢李白夔州遇赦。李白放舟大江,先到江陵但无耽留,随即顺流而下到了江夏。 彭州(今四川彭县)地处成都西北邻,相距不足四十里。南距李白故里所在绵州不足百里。李白要返归故乡,成都是必至之地。彭州虽非必经之地,但彭州与成都近在咫尺,李白、高适的相遇几不可免。

    两人相见,李白将以何辞自解?高适并没有成为李白的宿怨或仇人,然而高适昔日的冷落刺激并伤害了李白的自尊心。李白选择了绕道而行,避而不见。

    随后的几年间,高适因直言劝谏,被贬官太子詹事,随后先后担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平定了梓州刺史段子璋、西川兵马使徐知道的叛乱。在唐玄宗、唐肃宗相继去世之后,高适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他重回节度使高位,但并不长久,仅仅主掌一方10个月,就因为辖下松、维、保三州被吐蕃攻陷,而被严武取代,回京后因其军功与高龄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并于回长安后的第二年便去世了。

    “世事遇合变幻,穷通成败,虽有关机缘气运,自有幸与不幸之别,但归根结底,总是由各人本来性格而定。”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c1b4****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naodi.com All Rights Reserved.